第(3/3)页 高要呵呵一笑:“人才难得,最要紧是有人才。” “倒是有一个。” 确实有这么个人才,廖宝珊盯了很久了,奈何他心知肚明自己根本无法打动他,只能望洋而兴叹。 “哦?请讲。” “利国围。” 廖宝珊说道:“高生,此人极为厉害。” 利氏二支,一荣一枯。 这利国围隶属利氏家族,不过他并非利希慎这一支,他这一脉早早就已衰败,而且当时他们主要活动在濠江。 像这利国围就是在濠江出生,中学毕业不久后,便进入国华银行做小职员,一直做到去年,其因为某些原因转回港岛,截止目前还没有回去。 利国围?利家? 高要若有所思。 任何时代,大家族都比较容易出人才,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基因好,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更重视知识上的传承。 尤其是现在的港岛,一个人会识字,找工作就要比别人轻松,就算去报考警校,要是会识字,基本都会录用。 如果会英文,那真是不得了,直接去洋行开工都没问题。 而利国围就是这么一个出身大家族,懂英文又知金融的人,确实是个人才。 廖宝珊察言观色,好像高先生对利国围有点兴趣,便试探问道:“高先生,如果你有兴趣,不如我约他出来喝茶?到时候你们直接谈。” “好。” 高要说道:“辛苦廖总,一起吃个午饭。” “利先生喜欢西餐还是中餐?” 廖宝珊寻思高先生做事情还极细致,真是不得了啊,便咧嘴:“他虽然是假洋鬼子,却吃的中餐。” “那就新光。” 新光位于中上环,在重光后复业,蛮有名气,适合招待朋友跟客人。 高要这个人不会搞什么株连九族这一套,有可能得罪自己的是利民则这一脉,而利国围这一脉是利家分出去的。 既然是人才,高要想看看大家能不能走同一条路。 利国围今年才29,年轻有为。 没错,今时今日的高要绝对够资格对年轻人这么讲,虽然他自己也就是20出头… 人未到声先到:“哈哈哈,宝珊,今儿个你是不去文咸东街,来新光了?” “高先生?” 利国围走进立马就注意到了高要,当时天下无人不识高先生,尤其还是场面人… 高要站起伸出手,利国围赶紧小步上前:“不好意思,高先生,我跟廖总开惯了玩笑。” “年轻人应当放松一点。” 高要拉着利国围入住,而后径自开门见山:“阿围,就一句话,我欣赏你,希望你过来帮我做事。” 廖宝珊羡慕的一塌糊涂,曾几何时,他也希望自己每次出门办事的时候可以如高要一般洒脱自信。 瞧瞧,阿围,我要你过来帮我做事。 打死廖宝珊都不敢这么讲,因为人家十有八九会不甩自己。 “阿围。” 廖宝珊补充:“高先生准备开家银行。” 他强调:“是银行。” “人我领到了,高先生,阿围,你们慢聊。” 利国围的眼光略略亮了下! 在条例颁布之前或之后,在港岛这边领牌开办银行一直都是是比较容易的事。 但是又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准银行机构——银号? 这是因为当时港岛这边银行的业务虽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约束,却有惯例,这种惯例由早期的外资银行带来,成为银行执业的范本。该惯例跟钱庄、银号截然不同,对于没有现代金融概念的华人来讲这是一种无形中的束缚力,所以许多华人银号商视执业银行为畏途。 他们更喜欢经营经营灵活的银号,而非银行; 就比如说恒生,它现在就是银号… 在高要之前,只有东亚银行是一上来就开的银行,但是这里有个前提,当时创办东亚银行的几人要么在此之前就已经开设过银号或者银行。 要么就是银行买办! 都是绝对的实力派人物!就算是这样,当年东亚银行开业之时,那些银号的东家也不看好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