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 历史由笔创造-《图符志》
第(2/3)页
给《三国志》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,在注中引用了现已经失传的《诸葛亮集》中有关“木牛流马”的一段记载。
对“木牛”的形象作了描绘,对“流马”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,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,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凤毛麟角、云山雾罩。
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,史料记载这里是诸葛亮当年造“木牛流马”的地方。
据考证,诸葛亮当年在8年北伐中,“木牛流马”总共用过3次,“木牛流马”就是从这里出发,走过250公里的栈道,到达前线祁山五丈原。
有个当地的老人曾经描绘了传说中的“木牛流马”:“木头做的马头,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身子,再组上马腿,肚子中间安上齿轮,木马后边有一个扳手,操作时一压走一步,再一压走一步。”
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,“木牛流马”是有齿轮的,而且似乎也运用了杠杆原理。
但这些毕竟是历史传说,已经无法真正去考究。
而今天,随着清纯、毫无烟火气的出尘般女孩魏宝珠的讲述,众人才明白,这“木牛流马”虽然在当时确实真有这种运输工具的发明,但它的发明灵感,却来自当时还任魏延副将的魏灭亮统领的“神兽”军团。
而且,更为重要的一点,这所谓的发明,不过是“障眼法”。
其主要目的,是为了混淆敌军判断,以为这“木牛”和“流马”,只不过都是诸葛亮的军队用来运输粮草的交通工具,从而产生轻敌之心。
当然,被用来“充门面”的“木牛流马”,并不能杀敌致胜,而隐于其后的真实战力。
那些隐于其后的真实战力,才是“木牛流马”的创造原型,只有外形相近,才能更好地伪装,混淆视听,起到更好的麻痹作用。
虽看似简单,殊不知,当时曹操的军队,以及后来司马懿的军队,都因为被这个障眼法所蒙蔽
,而吃了大亏,险些全军覆没。
在当时蜀汉大军的敌对阵营,大多以为诸葛亮发明的所谓“木牛流马”,其作用无非是蜀道过于难行,不易于运输粮草,所以没有办法才发明了代替真正的牛马的运输工具━━“木牛流马”。
也正是因为敌方有这种误判,有了不屑一顾的轻视,麻痹松懈大意民,才造成发现不对劲后已经来不及的惊慌和错乱,一发而不可收拾,敌军阵脚大乱,损失惨重,溃不成军。
如果说,运输粮草的“木牛流马”只是障眼法,是用来掩护和转移视线的。
那么,真正的“木牛流马”又是什么样的呢?
当白云飞代表大家问出了这个疑问后,魏宝珠说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惊天秘密:
“木牛流马”中的“木牛”,其原型生物是━━“剑刺牛”,一种经过神奇改良后变异的蛮牛!
这种让人惊恐的怪牛,是野生的蛮牛经过驯化,并经过多年培育,由魏灭亮祖上遗传下来的秘方,对那些野生的蛮牛进行改良和“升级”,再经过魏灭亮这个千古驭兽奇人层出不穷的改变,以奇异方法和手段,让这些野生蛮牛成了变异的“剑刺牛”。
“剑刺牛”除了头上有比正常牛角长很多的利角,此外还有着恶魔般的血红眼睛,虽然它们不是食肉动物,却极为嗜血。
更吓人的是,“剑刺牛”有着象剑龙一样的背刺,它们背上那一排利刃般的背刺直指苍穹,闪着令人胆寒的乌亮亮的光。
“剑刺牛”两个前腿的膝盖上也有两个独角一样的大刺,笔直地指向前方,与它们低头冲锋时头上的两个利角一样,锋锐而恐怖,让敌军见之色变。
“剑刺牛”身上皮毛稀少,隐隐有长鳞的迹象,但是体鳞不如鱼那般明显,应该是改良的不彻底,或者是考虑它们的“散热”问题,魏灭亮没有把它们的体表向鱼鳞的方向发展。
第(2/3)页